(NOWnews) 記者王以瑾/苗栗報導.攝影
對清朝末年的印象,是無知自大、在科技上大幅落後,乃至於遭受列強欺凌而無力還擊,沒想到,在這個以屈辱寫成歷史的年代,竟然還有一個世界第二的驕傲──開發世界第二口油井,這個亞洲油礦史的起頭在台灣的苗栗縣公館鄉,名為出磺坑的小地方。
提到油氣挖掘總會聯想到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CPC Corporation of Taiwan, 簡稱「台灣中油」、CPC of Taiwan),而台灣中油的前身應該是日本人的xx株式會社……這樣的聯想在許多產業都行得通,但在油礦產業卻行不通,首先,台灣的油氣開發是從清朝開始,其次是中油是民國35年6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海市設立,之後才隨國民政府遷移來台灣,的確也接手了日本探勘的油氣田,不過,油氣田並非源源不絕,在舊有油田枯竭,又探勘不到新油田的情況下,台灣中油也曾面臨差點倒閉的窘境。
話題回到古老油田,根據台灣中油油礦陳列館提供的資料,台灣的油礦業發展得很早,1817年(清仁宗嘉慶22年)就有居民在後龍溪畔發現油跡,而1861年(清文宗咸豐11年),理原通事邱苟則挖了一個3尺深的油井,每日可產油40公斤,他將石油出售做為油燈燃料。
這口井比美國賓夕法尼亞聯盟(Pennsylvania, 簡稱為「賓州」PA)Titusille小鎮於1859年鑽探的Drake油井晚了2年,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口油井。美國賓州這口油井早已停產,出磺坑這個區域卻仍持續開發生產,可以說是世界上尚在生產最古老的油田。
邱苟的油井後來被收歸官辦,1877年(清德宗光緒3年),大清還向美國買了一台頓鑽鑽機,並找了2名技師到台灣協助開發出磺坑油礦,這部古老的鑽機鑽到300公尺,每天產油1500公斤,可惜產不到一年油井就枯竭了。
為採油歷史開端留下註記,原本第一口油井所在地設有紀念碑,但因其位於後龍溪畔邊坡,遊客不易前往,於民國90年往上遷移現址,並在現場展示一架抽油桿式抽油機,這具古老的機具是油礦開採初期最重要的原油採收設備。
出磺坑油田位於後龍溪南側,古油井紀念碑前有一座漆成鮮紅色的吊橋是為了方便油區員工上下班及運送器材物資所搭建,建於1927年(日本昭和2年),吊橋看起來纖細瘦弱,要搭著車子過這座橋,用想像的就覺得驚險,不過,現在台灣中油員工已經不用這樣冒險上班了,旁邊有一座現代版的國光橋已完全取代吊橋的功能。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油田所在位置是在「出磺坑」的「開礦村」,出「磺」坑常又被稱為出「礦」坑,兩個不一樣的地名卻是指同一個地方,應該是有人看錯字混淆誤傳的結果,而這個台灣油礦的起源地早期則是被叫做「硫磺窟」或稱「磺窟」。
日本時代日本政府也曾大規模抽取台灣的油礦,中華民國光復台灣之後一度認為台灣油源已幾乎枯竭,但在機器設備改善之後,放棄日本時代只能採表層油礦的中心動力連貫式採油設備,現在能夠鑽探、抽取更深的油層,原本認為枯竭的礦區也找到了大量的天然氣;仍持續生產的出磺坑區域,包含龍船山和關刀山,大約有130口油氣井。
亞洲第一口油井GPS衛星定位http://bloguide.nownews.com/vivianwang
*哪裡好玩?旅遊搜尋引擎NOWnews旅遊村:www.nownews.com/travel/
留言列表